算法时代,所有生意都消亡!(深度)
编辑/2020-10-28/ 分类:宇明文章/阅读:
随着算法的强大,商业必定会越来越繁荣,繁荣到极致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1 第一个结果: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 以淘宝改变实体店为例子。淘宝的出现让开店不需要实体门面了,所以开店的门槛变低了,人人都可以开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狂欢,网店 ...
随着算法的强大,商业必定会越来越繁荣,繁荣到极致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1
第一个结果: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
以淘宝改变实体店为例子。淘宝的出现让开店不需要实体门面了,所以开店的门槛变低了,人人都可以开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狂欢,网店遍地开花,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大家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实:现在去淘宝上开店已经很难赚到钱了,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国富论》里所说:利润降低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今后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永远都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
我们都知道:淘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拼多多比淘宝更便宜,淘宝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邮,拼多多就9.9包邮。尤其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直播和线上,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这就是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越来越透明,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
而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所有产品的利润无限接近0。甚至产品的“负利润”时代正在到来,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要利用低价抢占消费者,只要聚集了大量消费者,就可以靠消费用户赚钱。
比如,有的商家虽然产品本身没有利润,但是以产品为链接手里掌握了10万个用户(或者会员/粉丝等等),就只依靠这10万用户,商家赚钱的途径反而更多了。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比如4S店不再赚卖车的钱,但是可以靠车子的后期保养赚钱;比如美容院不再赚产品的钱,但是可以靠办会员费赚钱,等等。
所以今后现在很多商业模式在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为商家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预判:当生产力极度发达,当商业极度繁荣之后,社会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费提供的,也就是”按需分配“状态,只要你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站出来给你提供。商家不再靠商品赚钱,而是靠“消费用户”(消费者/会员等等)赚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今后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普通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大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而普通小商家掌握的“消费数据”在大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2
第二个结果:所有人赚到的钱都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水平。
以抖音改变娱乐行业为例子:
抖音的出现,让表演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节目,文艺表演变得平民化。这必将干掉了传统影视业。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明星已经无戏可接,就连一线明星也要靠上综艺节目维持热度和原来的收入。
和淘宝刚出现的情形是一样的,刚开始大家一定会乐此不彼,热闹非凡,进入全民参与的娱乐氛围里,一起拿着手机嗨。但是到一定阶段,大家也会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事实:人人都可以出作品的时代,也就意味着作品和创作将越来越廉价,各种模仿行为横行,为了博眼球而各种出位,创作甚至会变的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去拍,那么谁在看?更何况一个人还可以养好几个号,一个商家可以养一大批号,最后的结果就是作品数量大于眼睛数量,很多内容将无人问津。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观众,就是因为创作有门槛,表演有专业度,而当创作绝对无门槛的时候,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认真的观众,人人都是的主角,人人都在走马观花,人人都在逢场作戏。
因此,不要看那些内容每天有不少的的曝光量,但是也就是看起来热闹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创作者只能赚到辛苦钱了。
抖音对文艺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淘宝对商业带来冲击的逻辑是一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永远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
3
在“个体+平台”的时代,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
因为个体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淘宝/滴滴/抖音/美团等等)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
而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BAT时代),还可以有很多依附在上面的公司,比如天猫上有很多营业额过亿的店铺,微信/微博上有很多大V等等。
在算法时代,只有平台才能挣到钱,那些所谓的网红/商家,其实都被平台牢牢卡住脖子,主动权很小。
当然,今后个体与人个体的收入差距会缩小,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会自动调节个体的收入差距。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4
大公司除了靠“消费大数据”挣钱之外,还可以靠“供应链金融”挣钱。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它们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真正能挣大钱的手段,除了“消费大数据”,就是“供应链金融”了,而这两者都只有大企业才能做。
看看如今的情形吧:在各行各业,“平台效应”和“头部效应”都越来越明显,只有排名前二的公司才能挣到钱,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平台化,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都已经无钱可挣,这叫数一数二,不三不四。
“算法”越发达,头部效应将越明显,马太效应越来越加剧,未来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才能赚到钱,他们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社会的科技水平越高,贫富差距就会越大。因为科技水平越高,社会的流通性就会越好,此时财富会加剧流向更有钱的地方。
未来的社会财富将越来越多的往大企业(大平台)手里集中,它们靠“算法”将拥有了“上帝视角”,因为“算法”不停的收集我们的数据,站在高维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他们甚至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一切行踪都被掌控。
今后我们每个人看似自由的,实际上早就在冥冥之中被操控,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享用的,全是别人推送给我们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未来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算法的奴隶,是平台的奴隶,是“上帝”们的奴隶。而且只能赚到辛苦钱,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1998年之前,创业成功的几率是50%,每一万个人有5000个人能赚到钱;
1998年,互联网产生了,创业成功的几率是20%,每一万人有2000人能赚到钱;
2002年,淘宝诞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0%,每一万人有1000人能赚到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创业成功几率是5%,每1万个人有500个人能赚到钱;
2018年,贸易战开始了,创业成功几率是3%,每一万个人有300个人能赚到钱;
2020年,疫情发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每一万个人只有100个人能赚到钱。
德鲁克曾有个观点:未来要想让人类继续好好生存,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如果我们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那么99%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发集体忧郁和焦虑。
数据就是权力,算法就是命运。
水木然
1
第一个结果:所有产品的利润都会会无限接近于0。
以淘宝改变实体店为例子。淘宝的出现让开店不需要实体门面了,所以开店的门槛变低了,人人都可以开店,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狂欢,网店遍地开花,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大家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实:现在去淘宝上开店已经很难赚到钱了,因为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国富论》里所说:利润降低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今后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永远都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
我们都知道:淘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拼多多比淘宝更便宜,淘宝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邮,拼多多就9.9包邮。尤其今年疫情以来,大大小小各种商家,都转战电商/直播和线上,而线上购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比价特别方便,这就是让价格因素成为购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越来越透明,价格战会更激烈血腥,几乎全是肉搏战!
而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所有产品的利润无限接近0。甚至产品的“负利润”时代正在到来,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要利用低价抢占消费者,只要聚集了大量消费者,就可以靠消费用户赚钱。
比如,有的商家虽然产品本身没有利润,但是以产品为链接手里掌握了10万个用户(或者会员/粉丝等等),就只依靠这10万用户,商家赚钱的途径反而更多了。
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利用另外一套隐含的逻辑去挣钱,比如书店之前都是靠卖书挣钱,现在书都是免费送的,却可以开读书会挣钱了;比如4S店不再赚卖车的钱,但是可以靠车子的后期保养赚钱;比如美容院不再赚产品的钱,但是可以靠办会员费赚钱,等等。
所以今后现在很多商业模式在前期都是不赚钱的,或者从表面上看都是亏本的,其实这不是商家犯傻了,恰恰是商家变的更与时俱进了,因为商家把赚钱的路径后移了,这叫“利润后延”。
其实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都设计了流量性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为了吸引客户而设计的,可以是亏钱的,当客户进来之后,再靠深度服务产生利润。
这一点也非常符合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预判:当生产力极度发达,当商业极度繁荣之后,社会上的很多商品都是免费提供的,也就是”按需分配“状态,只要你需要什么东西,就有商家主动站出来给你提供。商家不再靠商品赚钱,而是靠“消费用户”(消费者/会员等等)赚钱。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首先它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还不靠产品挣钱,而是靠自己的用户生态挣钱,用户生态就是“消费大数据”。
因此,今后最赚钱的都是各大平台,而普通商家只能挣到辛苦钱。因为“消费大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手里,而普通小商家掌握的“消费数据”在大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2
第二个结果:所有人赚到的钱都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水平。
以抖音改变娱乐行业为例子:
抖音的出现,让表演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节目,文艺表演变得平民化。这必将干掉了传统影视业。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结果,很多明星已经无戏可接,就连一线明星也要靠上综艺节目维持热度和原来的收入。
和淘宝刚出现的情形是一样的,刚开始大家一定会乐此不彼,热闹非凡,进入全民参与的娱乐氛围里,一起拿着手机嗨。但是到一定阶段,大家也会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事实:人人都可以出作品的时代,也就意味着作品和创作将越来越廉价,各种模仿行为横行,为了博眼球而各种出位,创作甚至会变的一文不值。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去拍,那么谁在看?更何况一个人还可以养好几个号,一个商家可以养一大批号,最后的结果就是作品数量大于眼睛数量,很多内容将无人问津。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观众,就是因为创作有门槛,表演有专业度,而当创作绝对无门槛的时候,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认真的观众,人人都是的主角,人人都在走马观花,人人都在逢场作戏。
因此,不要看那些内容每天有不少的的曝光量,但是也就是看起来热闹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创作者只能赚到辛苦钱了。
抖音对文艺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淘宝对商业带来冲击的逻辑是一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永远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
3
在“个体+平台”的时代,个体只能赚到辛苦钱。
因为个体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淘宝/滴滴/抖音/美团等等)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比如现在淘宝和拼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
而像美团/饿了吗这种平台,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滴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滴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滴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BAT时代),还可以有很多依附在上面的公司,比如天猫上有很多营业额过亿的店铺,微信/微博上有很多大V等等。
在算法时代,只有平台才能挣到钱,那些所谓的网红/商家,其实都被平台牢牢卡住脖子,主动权很小。
当然,今后个体与人个体的收入差距会缩小,因为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这种算法会自动调节个体的收入差距。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4
大公司除了靠“消费大数据”挣钱之外,还可以靠“供应链金融”挣钱。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其实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也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它们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利润越来越多的被平台拿走。
未来真正能挣大钱的手段,除了“消费大数据”,就是“供应链金融”了,而这两者都只有大企业才能做。
看看如今的情形吧:在各行各业,“平台效应”和“头部效应”都越来越明显,只有排名前二的公司才能挣到钱,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平台化,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公司都已经无钱可挣,这叫数一数二,不三不四。
“算法”越发达,头部效应将越明显,马太效应越来越加剧,未来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才能赚到钱,他们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社会的科技水平越高,贫富差距就会越大。因为科技水平越高,社会的流通性就会越好,此时财富会加剧流向更有钱的地方。
未来的社会财富将越来越多的往大企业(大平台)手里集中,它们靠“算法”将拥有了“上帝视角”,因为“算法”不停的收集我们的数据,站在高维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他们甚至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一切行踪都被掌控。
今后我们每个人看似自由的,实际上早就在冥冥之中被操控,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享用的,全是别人推送给我们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未来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算法的奴隶,是平台的奴隶,是“上帝”们的奴隶。而且只能赚到辛苦钱,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1998年之前,创业成功的几率是50%,每一万个人有5000个人能赚到钱;
1998年,互联网产生了,创业成功的几率是20%,每一万人有2000人能赚到钱;
2002年,淘宝诞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0%,每一万人有1000人能赚到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创业成功几率是5%,每1万个人有500个人能赚到钱;
2018年,贸易战开始了,创业成功几率是3%,每一万个人有300个人能赚到钱;
2020年,疫情发生了,创业成功几率是1%,每一万个人只有100个人能赚到钱。
德鲁克曾有个观点:未来要想让人类继续好好生存,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如果我们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那么99%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发集体忧郁和焦虑。
数据就是权力,算法就是命运。
水木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