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发展新观察之一:建设新城莫走"睡城"老路
编辑/2021-02-27/ 分类:宇明文章/阅读:
中心城区资源过于集聚而发展空间不足、郊区地域空间丰富却资源禀赋不足,这是超大城市上海成长中的烦恼。近日,上海提出要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为破解“大城市 ...
中心城区资源过于集聚而发展空间不足、郊区地域空间丰富却资源禀赋不足,这是超大城市上海成长中的烦恼。近日,上海提出要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为破解“大城市病”,上海在空间布局上做了不少文章。此前的“一城九镇”“三城七镇”“1966城镇体系”,曾经试图突破中心城区的藩篱,然而过往的努力,都没能完全实现以新城新镇建设为抓手,突破土地、人口瓶颈。在新一轮优化空间布局之际,上海应该实现三大突破。
新城要有新定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浦东已成功从“乡下”变成了新区新城。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高举高打的发展定位。以往采用的卫星城模式,无法让卫星城摆脱中心城区的巨大吸附力,从而导致卫星城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弱,自身造血能力差,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低,也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只有让每个新城破除“郊区”概念,都具备完整的城市功能,才能让五大新城产生内驱动力,在实现资源集聚、人才吸引、产城融合的同时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
新城要有新路径。不要把新城作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辅助”空间,更不要让新城成为“睡城”。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布局空间中,上海5个新城属于最具区位优势和发展潜能的区域,应该多拿出一些土地空间集聚制造业,多聚焦工业开发区的能级提升,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城商务成本,以强大的产业动能带动人口集聚。
新城要有新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产城融合是新城建设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资源的起点要更高,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导入产业,以更好的幸福感体验来吸引人才。应加快制度创新,让五大新城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同时,可以考虑把区一级政府的部分政务服务力量下沉到各个新城管委会,确保上海市级下放的各类审批、管理权限等可以下沉到新城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上海五大新城是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谋划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中推进的。因此,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不是看规模,而要比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上海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李治国)
为破解“大城市病”,上海在空间布局上做了不少文章。此前的“一城九镇”“三城七镇”“1966城镇体系”,曾经试图突破中心城区的藩篱,然而过往的努力,都没能完全实现以新城新镇建设为抓手,突破土地、人口瓶颈。在新一轮优化空间布局之际,上海应该实现三大突破。
新城要有新定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早已成为过去。如今,浦东已成功从“乡下”变成了新区新城。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高举高打的发展定位。以往采用的卫星城模式,无法让卫星城摆脱中心城区的巨大吸附力,从而导致卫星城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弱,自身造血能力差,公共服务提供能力低,也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只有让每个新城破除“郊区”概念,都具备完整的城市功能,才能让五大新城产生内驱动力,在实现资源集聚、人才吸引、产城融合的同时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
新城要有新路径。不要把新城作为中心城区疏解人口的“辅助”空间,更不要让新城成为“睡城”。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布局空间中,上海5个新城属于最具区位优势和发展潜能的区域,应该多拿出一些土地空间集聚制造业,多聚焦工业开发区的能级提升,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城商务成本,以强大的产业动能带动人口集聚。
新城要有新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产城融合是新城建设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资源的起点要更高,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导入产业,以更好的幸福感体验来吸引人才。应加快制度创新,让五大新城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先行先试权。同时,可以考虑把区一级政府的部分政务服务力量下沉到各个新城管委会,确保上海市级下放的各类审批、管理权限等可以下沉到新城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上海五大新城是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谋划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中推进的。因此,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不是看规模,而要比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上海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李治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
下一篇:今日策略:道指创历史新高,这说明啥? 上一篇:金融改革 没有“刹车”先别“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