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编辑/2021-05-13/ 分类:宇明文章/阅读:
? 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 ...
? 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答记者问内容。
?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
我们刚才注意到宁局长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特征,我们想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此次人口普查结果的人口性别比、年龄结构包括受教育程度,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趋势?能不能为我们再深入地解读一下?谢谢。
? ?
?
宁吉喆:
?
这个问题很重要,由我来回答。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作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决策,我国人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口发展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刚才公布的普查成果,全面详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及10年间人口的发展变化,总的来看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
?
10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
第一,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过去10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
第二,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
第三,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普查结果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从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别比2020年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
第四,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
第五,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
第六,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10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10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
10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
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
我们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
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
?
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
?
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谢谢。
?
中新社记者: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查项目,规模如此大的调查项目是如何组织开展的?有哪些特点?谢谢。
? ?
李晓超:
?
首先,谢谢中新社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关心。2020年人口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又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一年多以来,在全国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高质量完成了普查工作。归纳起来,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普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登记。国务院成立了以韩正副总理为组长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指挥调度普查工作。各地区各相关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要求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全国省、市、县、乡村共组建67.9万个普查机构,选聘了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区各相关部门抓实抓细,为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完成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
第二,认真谋划实施方案,为普查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在多次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基础上,反复征求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形成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七项工作实施细则,对普查内容、普查方法以及普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人口普查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工作规范。
?
第三,着力丰富拓展普查内容,更好地发挥普查的作用。首次采集了居民身份号码,为数据比对、核实提供了基础信息;增加了老年人口的相关指标,以更好地反映老龄化情况。
?
第四,注重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了普查效率和质量。首次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对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可以掌握普查人员的工作情况。
?
第五,夯实“划区域、数人头”,确保普查不重不漏。按照标准,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确保普查小区互相不交叉、不重叠,在小区内对每个住宅按规则进行编号,普查员对每个住宅逐户入户登记。同时加强对普查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入户登记前,还开展了户口整顿、入户摸底等工作。
?
第六,加强宣传动员,提高了广大普查对象支持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印发宣传工作方案,全面部署普查各阶段宣传工作,拍摄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普查宣传,持续不断掀起宣传高潮,“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等宣传口号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和广大普查对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谢谢大家。
?
南方都市报记者:
?
从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中,我们看到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的放缓趋势,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有专家预计,中国人口会在2027年达到峰值14.5亿,增长放缓是不是意味着人口零增长的年份将提前到来?谢谢。
? ?
?
宁吉喆:
?
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分析问题,由我来回答。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10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缩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
从这次普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10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10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10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起作用:
?
第一,人口保持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
?
第二,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25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
第三,人口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我国近1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这使得我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是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
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38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
下一步,我们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谢谢。
?
香港中评社记者:
?
最近一些人在质疑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刚才介绍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05%,这是否能说明这是一次高质量的普查?另外,此次普查结果出来得比较慢,统计局发言人日前曾表示说,这是因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发布信息的基础上,又发布了更多更细的信息,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新增了哪些信息?谢谢。
? ?
?
曾玉平:
?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数据质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数据发布的问题。关于数据质量的问题,我们经常讲,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同样,普查的数据质量也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坚持依法普查,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同时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
第一,科学设计普查方案。这次普查我们充分借鉴了过去历次普查的经验,既包括人口普查的经验,也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的经验。同时,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先后组织开展了六次专项试点和一次综合试点。按照“科学与可行、需要与可能、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研究制定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七项工作实施细则,确保普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第二,精心组织现场调查。现场登记开始前,各级普查机构认真选聘了普查人员,同时强化岗前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扎实做好户口整顿、普查区划分、摸底调查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现场登记中,全国700多万普查人员严格执行普查方案,登记期间还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对全国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全面普查,圆满完成了普查入户登记的任务。
?
第三,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这次普查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普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首次全面采用了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由普查员使用电子设备采集,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首次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比对核查;首次在全国集中部署数据处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首次对全国700多万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
?
第四,全程实行质量控制。各级普查机构按照普查方案的规定,全面建立了普查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普查质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了质量验收,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同时,我们建立了普查数据的追溯问责机制,严肃查处各地普查造假、弄虚作假的行为。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结束以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组织了近千名专业抽查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了141个县中的3.2万户进行了质量抽查,并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全程监督抽查工作。抽查结果显示,普查漏登率为0.05%,低于国际上一般认可的3%的标准,表明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可信,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这是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关于普查数据发布时间的问题。人口普查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统筹安排、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普查实施以前我们制定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进度安排,对各个环节、各项任务作出了计划和时间安排。原定的普查公报发布时间是一个计划的时间,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普查结果的强烈需求,我们这次丰富了发布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所以数据准备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今天我们一共发布了8个公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详细。每一笔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另外,据了解,许多国家一般也是在现场登记后一年左右发布公报,比如美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4月1日,第一次发布数据的时间是上个月的26日,差不多也是一年的时间。
?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普查成果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后续还将陆续编辑出版更加详细的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满足社会各界对普查数据的需求,也欢迎大家使用。同时,我们将利用微观数据实验室提供人口普查的脱敏微观数据,供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分析研究,更好地发挥人口普查数据的作用。谢谢大家。
?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
有些专家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调查结束后存在数据调整阶段,请问这次人口普查有没有同样的调整?比如计算漏报率之类的?谢谢。
? ?
?
张毅:
?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人口普查是全面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按照统一标准、在统一的时间范围内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逐人逐项登记,采用电子化方式采集数据,并联网实时上报,数据审核完成后,直接汇总计算得出相关人口数据,不进行事后调整。
?
前面已经介绍,根据事后质量抽查结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漏登率为0.05%。按联合国人口普查建议书,漏登率可以加到总人口中,也可以不加。在实践中,有些国家加上了,有些国家没加。刚刚发布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是普查登记人口的直接汇总数据,不含通过漏登率计算的误差人口。谢谢。
?
海报新闻记者:
?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这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究竟如何?在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破解人口老龄化矛盾、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什么时候实施?谢谢。
? ?
?
宁吉喆:
?
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
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
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
第四,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接下来,我们要开发好、利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深度分析,切实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既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经验,更要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谢谢。
?
北京青年报记者:
?
最近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确实出现了减少,原因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请解读一下。谢谢。
? ?
?
宁吉喆:
?
东北地区大家都很关心。从这次普查的数据看,东北地区的人口10年来发生的变化有几个特点:
?
一是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处于正常范围。
?
三是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四是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这两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
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都是比较好的。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1/5还要多。东北拥有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这些年又新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口问题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变化中存在的机遇,来服务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谢谢。
?
路透社记者:
?
中国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对我们长远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另外,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是不是会考虑放开生育政策?谢谢。
? ?
?
宁吉喆:
?
你说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这个问题请曾玉平总统计师回答。
?
曾玉平:
?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刚才宁局长已经作了详细介绍,我就不再重复了。
?
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问题,一是从总量上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也就是与2010年相比,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是应当看到,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达到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二是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这次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而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一是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较大。总体上看,我国就业压力依然不小。二是虽然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但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将日益提高。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谢谢。
?
封面新闻记者:
?
过去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但户籍城镇化率大幅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请问具体原因是什么?从普查结果来看,1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有哪些影响?谢谢。
? ?
?
李晓超:
?
这次普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城镇化率确实提高得比较快,刚才吉喆局长介绍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加也比较多,这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也是结果。同时也是部分地区和区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这和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趋势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居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与我国人均GDP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的情况大体相当。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
普查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在城镇化率提高和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出一些特点:
?
一是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比2010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这10年间增加了1亿人。
?
二是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
三是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也就是说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更快。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比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比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省内流动的人口比跨省流动人口增长快很多。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15%,提高到66.78%,上升了5.63个百分点,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
?
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首先我们要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近10年也在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已经顺利实现了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各种保障条件和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差异的缓解以至消除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当然部分乡村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意愿下降,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以及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有一部分人还愿意留在乡村,这也是影响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
?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城镇化将会更加科学适度的发展,人口将会更加有序合理流动,形成经济社会和人口流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谢谢大家。
?
红星新闻记者:
?
我的问题是,从普查情况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当前居民生育意愿不足,是否导致新生儿出生率已经接近了警戒线,这次普查结果会不会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谢谢。
?
? ?
宁吉喆:
?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比较关心生育问题,这方面通过普查得到了相当多的资料。首先应当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的生育情况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出生人口规模大。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
第二,“二孩”占比高。从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
第三,生育率降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
我们应当认识到,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还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
刚才,你提到的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一些考虑,路透社的记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谢谢。
?
?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
我们刚才注意到宁局长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特征,我们想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此次人口普查结果的人口性别比、年龄结构包括受教育程度,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趋势?能不能为我们再深入地解读一下?谢谢。
? ?
?
宁吉喆:
?
这个问题很重要,由我来回答。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作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决策,我国人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口发展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刚才公布的普查成果,全面详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及10年间人口的发展变化,总的来看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
?
10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
第一,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过去10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
第二,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
第三,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普查结果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从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别比2020年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
第四,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
第五,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将近70%。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
第六,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10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10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
10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
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
我们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
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
?
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
?
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的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谢谢。
?
中新社记者: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查项目,规模如此大的调查项目是如何组织开展的?有哪些特点?谢谢。
? ?
李晓超:
?
首先,谢谢中新社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关心。2020年人口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又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一年多以来,在全国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高质量完成了普查工作。归纳起来,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普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了登记。国务院成立了以韩正副总理为组长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指挥调度普查工作。各地区各相关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要求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全国省、市、县、乡村共组建67.9万个普查机构,选聘了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区各相关部门抓实抓细,为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完成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
第二,认真谋划实施方案,为普查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在多次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基础上,反复征求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形成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七项工作实施细则,对普查内容、普查方法以及普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人口普查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工作规范。
?
第三,着力丰富拓展普查内容,更好地发挥普查的作用。首次采集了居民身份号码,为数据比对、核实提供了基础信息;增加了老年人口的相关指标,以更好地反映老龄化情况。
?
第四,注重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了普查效率和质量。首次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对700多万名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可以掌握普查人员的工作情况。
?
第五,夯实“划区域、数人头”,确保普查不重不漏。按照标准,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普查小区,确保普查小区互相不交叉、不重叠,在小区内对每个住宅按规则进行编号,普查员对每个住宅逐户入户登记。同时加强对普查员选聘培训和管理。入户登记前,还开展了户口整顿、入户摸底等工作。
?
第六,加强宣传动员,提高了广大普查对象支持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印发宣传工作方案,全面部署普查各阶段宣传工作,拍摄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普查宣传,持续不断掀起宣传高潮,“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等宣传口号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和广大普查对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谢谢大家。
?
南方都市报记者:
?
从人口普查的主要结果中,我们看到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的放缓趋势,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有专家预计,中国人口会在2027年达到峰值14.5亿,增长放缓是不是意味着人口零增长的年份将提前到来?谢谢。
? ?
?
宁吉喆:
?
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分析问题,由我来回答。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率是0.53%,较前一个10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还有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这些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缩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
从这次普查结果看,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居世界第一,过去10年人口保持了继续增长态势,10年间人口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的规模与前一个10年增加7390万人相比,略有下降,但基本持平。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起作用:
?
第一,人口保持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
?
第二,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的数量是快速回升的。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25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
第三,人口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我国近1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这使得我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是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
?
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的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受人口年龄结构、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
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通过这次普查了解到是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美国最近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年龄是38岁,和我国的水平差不多。
?
下一步,我们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谢谢。
?
香港中评社记者:
?
最近一些人在质疑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刚才介绍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漏登率仅为0.05%,这是否能说明这是一次高质量的普查?另外,此次普查结果出来得比较慢,统计局发言人日前曾表示说,这是因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发布信息的基础上,又发布了更多更细的信息,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新增了哪些信息?谢谢。
? ?
?
曾玉平:
?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数据质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数据发布的问题。关于数据质量的问题,我们经常讲,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同样,普查的数据质量也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坚持依法普查,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同时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
第一,科学设计普查方案。这次普查我们充分借鉴了过去历次普查的经验,既包括人口普查的经验,也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的经验。同时,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先后组织开展了六次专项试点和一次综合试点。按照“科学与可行、需要与可能、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研究制定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七项工作实施细则,确保普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第二,精心组织现场调查。现场登记开始前,各级普查机构认真选聘了普查人员,同时强化岗前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扎实做好户口整顿、普查区划分、摸底调查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现场登记中,全国700多万普查人员严格执行普查方案,登记期间还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对全国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全面普查,圆满完成了普查入户登记的任务。
?
第三,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这次普查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普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首次全面采用了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由普查员使用电子设备采集,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首次利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比对核查;首次在全国集中部署数据处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首次对全国700多万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
?
第四,全程实行质量控制。各级普查机构按照普查方案的规定,全面建立了普查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普查质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了质量验收,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同时,我们建立了普查数据的追溯问责机制,严肃查处各地普查造假、弄虚作假的行为。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结束以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组织了近千名专业抽查人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了141个县中的3.2万户进行了质量抽查,并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全程监督抽查工作。抽查结果显示,普查漏登率为0.05%,低于国际上一般认可的3%的标准,表明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可信,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这是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关于普查数据发布时间的问题。人口普查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统筹安排、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普查实施以前我们制定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进度安排,对各个环节、各项任务作出了计划和时间安排。原定的普查公报发布时间是一个计划的时间,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普查结果的强烈需求,我们这次丰富了发布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分结构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数据,所以数据准备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今天我们一共发布了8个公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详细。每一笔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核实,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另外,据了解,许多国家一般也是在现场登记后一年左右发布公报,比如美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4月1日,第一次发布数据的时间是上个月的26日,差不多也是一年的时间。
?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普查成果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后续还将陆续编辑出版更加详细的人口普查汇总资料,满足社会各界对普查数据的需求,也欢迎大家使用。同时,我们将利用微观数据实验室提供人口普查的脱敏微观数据,供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分析研究,更好地发挥人口普查数据的作用。谢谢大家。
?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
有些专家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调查结束后存在数据调整阶段,请问这次人口普查有没有同样的调整?比如计算漏报率之类的?谢谢。
? ?
?
张毅:
?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都知道,人口普查是全面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按照统一标准、在统一的时间范围内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逐人逐项登记,采用电子化方式采集数据,并联网实时上报,数据审核完成后,直接汇总计算得出相关人口数据,不进行事后调整。
?
前面已经介绍,根据事后质量抽查结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漏登率为0.05%。按联合国人口普查建议书,漏登率可以加到总人口中,也可以不加。在实践中,有些国家加上了,有些国家没加。刚刚发布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据是普查登记人口的直接汇总数据,不含通过漏登率计算的误差人口。谢谢。
?
海报新闻记者:
?
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这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究竟如何?在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破解人口老龄化矛盾、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什么时候实施?谢谢。
? ?
?
宁吉喆:
?
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
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
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
第四,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接下来,我们要开发好、利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深度分析,切实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既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经验,更要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谢谢。
?
北京青年报记者:
?
最近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确实出现了减少,原因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请解读一下。谢谢。
? ?
?
宁吉喆:
?
东北地区大家都很关心。从这次普查的数据看,东北地区的人口10年来发生的变化有几个特点:
?
一是总人口依然较多,但是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
?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处于正常范围。
?
三是老龄化程度较深,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四是人才储备丰富,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这两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
五是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
同时应当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地区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都是比较好的。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1/5还要多。东北拥有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这些年又新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人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调整结构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人口发展的新变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人口问题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变化中存在的机遇,来服务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谢谢。
?
路透社记者:
?
中国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对我们长远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另外,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是不是会考虑放开生育政策?谢谢。
? ?
?
宁吉喆:
?
你说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这个问题请曾玉平总统计师回答。
?
曾玉平:
?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刚才宁局长已经作了详细介绍,我就不再重复了。
?
关于劳动年龄人口的问题,一是从总量上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也就是与2010年相比,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是应当看到,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达到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
二是从质量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这次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也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而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日益改善,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现象,应当全面客观地来看待。一是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依然较大。总体上看,我国就业压力依然不小。二是虽然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但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将日益提高。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谢谢。
?
封面新闻记者:
?
过去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但户籍城镇化率大幅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请问具体原因是什么?从普查结果来看,1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户籍制度改革有哪些影响?谢谢。
? ?
?
李晓超:
?
这次普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城镇化率确实提高得比较快,刚才吉喆局长介绍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加也比较多,这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也是结果。同时也是部分地区和区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这和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趋势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居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与我国人均GDP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的情况大体相当。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城镇化发展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仍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
普查数据还进一步显示,在城镇化率提高和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出一些特点:
?
一是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比重仍在提高。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比2010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这10年间增加了1亿人。
?
二是流向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仍比较高。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到73.54%,中部地区吸纳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纳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纳468万人,占比3.75%。
?
三是省内流动人口增长更快,也就是说近距离的人口流动增长更快。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比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比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45.3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省内流动的人口比跨省流动人口增长快很多。省内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61.15%,提高到66.78%,上升了5.63个百分点,大约2/3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近距离流动。
?
关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差异,首先我们要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近10年也在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已经顺利实现了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农民工群体,由于受各种保障条件和制度的制约,这部分差异的缓解以至消除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当然部分乡村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意愿下降,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以及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有一部分人还愿意留在乡村,这也是影响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
?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城镇化将会更加科学适度的发展,人口将会更加有序合理流动,形成经济社会和人口流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谢谢大家。
?
红星新闻记者:
?
我的问题是,从普查情况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以来,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当前居民生育意愿不足,是否导致新生儿出生率已经接近了警戒线,这次普查结果会不会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谢谢。
?
? ?
宁吉喆:
?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比较关心生育问题,这方面通过普查得到了相当多的资料。首先应当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的生育情况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出生人口规模大。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
第二,“二孩”占比高。从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
第三,生育率降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受到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和“二孩”效应逐步减弱的影响。从2020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住院分娩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愿。
?
我们应当认识到,低生育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还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
刚才,你提到的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一些考虑,路透社的记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谢谢。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